<2>在后者名辅骨,其形细,又俗名劳堂骨。[2]若跌打损伤,其耳上下俱肿起,耳内之禁骨有伤,则见血脓水,耳外 瘀聚,凝结疼痛,筋结不能舒通,以致头晕眼迷,两太阳扶桑骨胀痛 ,颈项筋强,虚浮红紫,精神短少,四肢无力,坐卧不安,饮食少进 [3]以乌龙膏敷耳伤处,用丝棉裹导气通瘀锭塞耳内;内服人参紫金丹, 通瘀散肿;外再以八仙逍遥汤熏洗,消散虚浮肿痛。
按、方剂:[1]八厘散:见颠顶骨伤 [2]万灵膏:见囟骨伤[1]踝骨者,□骨之下,足跗之上,两旁突出之高骨也。[4]凡欲取深远疼痛之邪,必得身长末锋之针,如法以刺之, 方能使深邪出,远痹解,而得安康也。
如伤血过多,脉见虚、细、沈、小、和缓者生,若脉见浮、洪、数、大、实、虚促者死。[8]十六椎下,阳关穴也。
若五死见一,即为败恶不治之候也。 [14]从气穴穴上行一寸,四满穴也,亦去中行旁开五分。
灸法温暖宜于午,上下阳阴先后分,脉数新愈不宜灸,欲灸三里过三旬。此丹提补元气,健壮脾胃,止渴生津,增长精神,和通筋血,被跌仆 闪撞而气虚者,最宜服之。
[26]撞刺者,撞刺生翳也。[3]其形一条居中,共二十一节,下尽尻骨之端,上载两肩,内系脏腑,其 两旁诸骨,附接横叠,而弯合于前,则为胸胁也。